多种措施正在实施
每年暑期前夕,各级政府都把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,当成一项要事来抓。在淮北,提出“五个一”工作法。即印制一份宣传单,上一堂以“防溺水”为主的安全教育课,设立一块警示牌,配备一名“防溺水”巡查员,签订一份责任书。亳州成立由市政府督办室、教育局、公安局、安全监管局、水务局等部门组成的督查组,督查各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、各乡镇政府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开展情况,并将结果通报全市。各地以多种形式、方法,布置了预防青少年溺水的工作任务。然而每到夏季,带有“溺水”字样的报道仍屡见不鲜。
“皖北外出农民工众多,留守儿童问题相对突出,在某种程度上,溺水事故是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种体现。”亳州市团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,父母的外出,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,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。亳州20余万留守儿童,每年暑期的动向,是令人头痛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。“若不是政府采取高压态势,严控溺亡发生,现状要严峻得多。 ”蒙城县许疃镇,是亳州市预防青少年溺水工作做得较好的乡镇之一,对辖区重点水域都设立了醒目的警示标志,在事故易发地段派驻了专兼职相结合的人员进行值守,组织镇村干部进行督查督办,然而却仍难保证溺亡事件零发生。 “预防青少年溺水,不仅是政府的责任,家庭和社会也应该承担。 ”许疃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。发生溺亡事件的乡镇,也都进行了相关的预防措施,为何还会偶发?这位负责人分析说,主要原因是“四个不够”:即监护人的监管不够,青少年安全意识不够,偏远水域安全防护设施不够和青少年的求生技能不够。其中监护人的监管不够是主因,这些不确定的因素,使得政府布置的安全网有空可钻。
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
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显示,每年约有5万未成年人死于非意伤害,其中约有2万人死于溺水。六、七、八三个月是溺亡事故的高发时期,约有39.5%的事故发生在此期间。在溺亡的孩子中,4岁以下的占52%,5至9岁的占27%,10至14岁的占21%。为了解决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如何安度暑期的问题,亳州市团市委、妇联、关工委等部门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,寻求解决之策。
“暑期可以开展‘一对一’帮扶,请老同志、大学生进乡村,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安全防护意识。 ”“开设兴趣班,在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前提下,培养学生兴趣爱好。 ”“重视加强公共设施建设,比如在江河、水塘、水库堤岸边等地设置各种警示性安全防范宣传公告、警示牌,在游泳溺水事故多发地点设立游泳安全巡视员。 ”“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,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孩子吸引到活动室来。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不仅能提高自身能力,也可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。 ”……堵疏结合,以疏为主,相关部门的思路日渐明晰。
另一方面,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在皖北的一些偏远乡村,农家书屋的设施陈旧,图书多为农业科技之类,适合青少年的读物不多。有的农家书屋、活动室,也没有按时向青少年开放。同时,填鸭式的安全教育,使得“生命安全”对许多中小学生来说,只停留在“观念”上,而未像成年人那样成为自觉行为。 “暑假这么长,我们在家又没啥事,和爷爷奶奶也说不到一块去,就找村里的小孩玩,看见人家下河洗澡,我们也想下去。 ”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铁营村留守儿童王小飞说。
“看似偶发的溺水事件,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。 ”蒙城县教育局负责人说,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健全,孩子不仅有父母陪伴,而且娱乐方式多种多样,因此鲜见事故;而农村的孩子课外生活相对简单、乏味,许多孩子跟着祖辈长大,缺乏安全教育。 “半大的孩子,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,让他们整天去农家书屋等地方,不太现实。而要农村孩子像城市孩子一样,拥有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,这是一项系统工程,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,非常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。 ”